系统登录

追寻红色足迹,不忘初心使命——赴罗源、闽清开展党史学习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不忘初心使命 

——福州六中福州建筑职专党员赴闽清、罗源开展党史主 题党日活动 


7月2日,校党委书记陈辉和党委委员陈学棋带领学校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分别前往闽清、罗源(百丈)指挥部旧 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倾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在校党委书记、校长陈辉带领下,第三、第四党支部党员以及学校民主党派人士一行前往闽清省璜、宏琳厝进行实 地参观学习。 


闽清一行首先来到闽清省璜革命斗争史迹陈列馆,全馆共分三个单元:张昌龙革命斗争史迹,省璜抗战斗争史和 省 璜解放战争史,馆中设有陈列柜台、雕像、历史图片、创 作画和史实文字、军工 制作场景,以及张昌龙历史文献、纪录片电视播放等,门匾“省璜镇革命斗争史迹陈列馆”12个金字由原闽浙贛政治部主任黄扆禹亲笔手书。

璜镇革命斗争史迹陈列馆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军民艰苦卓绝全面抗战的历史场景,其中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让参观人员直观地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百折不挠的精神。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所到之处仔细看,认真听,用心记,深切体会着一名党员的光荣与责任。




随后全体党员来到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位于闽清坂 东新壶村宏琳厝。1937年8月,黄开修、黄开云兄弟俩在宏琳厝家中创办《抗日救亡》周刊。 1939年初,中共闽江工委指派中共地下党员项南、舒诚等到闽清开展抗日救亡活 动。项南到闽清后住在宏琳厝,与黄开修一起组建“闽清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工作队”,创作和排练了大量抗日救亡的歌曲和话剧,赴全县各地巡演,影响带动了当时内迁到闽清 的 10多所中等以上学校以及闽清其他中小学几乎都组建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全县抗日救亡热潮高涨,当时的闽清成 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战根据地。




通过参观闽清璜镇革命斗争史迹陈列馆和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党员们重温了革命先烈们的峥嵘岁月,忆苦思甜,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纷纷表示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不忘教育初心,牢 记育人使命。 

追忆红色往事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穿红军服、戴八角帽、吃红军饭、做红军人……党委委员、副校长陈学棋带领第一、第二、第五党支部党员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指挥部旧址开启红色之旅,在青山绿水间,重温革命历史,探寻红色初心。



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部旧址位于罗源白塔乡百丈村陈氏大院,以实物、图片、资料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再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攻克罗源城的场景。党员教师们一起穿起红军服、观看红色沙画视频、参观红色展厅、听红军故事等,重温红色故事,接受红 色思想的洗礼。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指挥部旧址,大家聆听红色故事、感怀先辈精神,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闽东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安置红军伤病员及攻打罗源城等的革命事迹,并在陈学棋副校长的带领下,党员教师们面向党旗庄严肃立,再一次坚定地重温入党誓词,信守党的誓言,牢记党员使命。



下午,大家来到罗源畲族红色政权发源地——八井畲族村,八井村是罗源畲村首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1933年八井村就建立了革命武装队伍,1934年成立了苏维埃政权,1948年秋在中共连罗边区工委领导下,成立了八井游击队,开展斗阵直至罗源解放。 在八井畲乡,我们参观学习了畲族历史记忆馆和畲族技艺传承馆。走进记忆馆,一眼便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跟着讲解员一路参观,我们学习了畲族革命史,了解了畲族医药、 畲族服饰和畲家拳等畲族传统文化。







此次追寻红色足迹活动,让党员们接受了一场生动的党性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信仰,坚守初心,进一步传 承红色基因,永葆党员本色。





回到顶部